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样板”

“千亿县”六大典型发展模式系列研究

 

 

 

 

本期推出第二篇成果——《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样板”》

 

科技创新驱动

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阴样板”

 
 
 

2022年长三角地区GDP达29.03万亿元,约占全国四分之一,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发达县域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2023年长三角地区百强县42个、千亿县31个,占比分别为42%、57%,形成了长三角城市群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本文以江阴市为例具体解析该模式。

江阴市始终坚持产业为根、创新为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建强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等要素链;搭建创新载体、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科技服务,优化服务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双向深度融合,加快构建“一湾一谷一区一港”创新格局,全面推进“科创江阴”建设,2022年荣获“科创江苏”首个试点市(县),成功入围全国首批并成为无锡首家高质量通过“创新型县(市)”验收城市,位列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第五,驱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达4754.18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百强县前二,近五年年均增长6.4%

 
 

 

 

01

围绕创新链

持续建强要素链

 

 

(一)聚人才之力,筑创新之基

 

近年来,江阴市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创新人才招引方式、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持续增强人才吸引力、集聚力,截至2023年4月,全市人才总量达52万人,引进诺奖得主8名,引育国家级专家78名,拥有省“双创计划”团队11个、无锡“太湖人才计划”人才团队10个、各类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34名

 

建机制,筑牢党管人才“强支撑”

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机制。先后出台“暨阳英才计划”23条、升级版21条、“升级版2.0”17条,配套制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引才引项机构、安家补贴等10项实施细则,结合产业特色制定个性化人才引育政策,全面构筑起“1+N+X”人才政策体系。实行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招才引项专员制度,推行优秀年轻干部创新攻坚一线墩苗锻炼培养计划。

 
 

拓路径,擦亮招才引智“聚光灯”

以优质科创项目、23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为切入点,做大做响“智汇江阴”海外聚才、“才聚江阴”国内招才、“智聚江阴”柔性用才、“育智江阴”本土育才四大活动品牌,每年举办、参与各类招才引智活动300余场。连续五年举办“霞客杯”中国江阴创新创业大赛,线上面向海外举行国际赛,线下奔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科创资源集聚区,累计征集人才科创项目3500余个。在瑞典、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外一线城市建设人才科创飞地,构建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外、项目落地和投产量化在江阴的引才新路径。实体化运行中国国际人才市场设在县级市的唯一分支机构—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阴市场,充分利用入驻的行业标杆机构以及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全面精准对接各类人才需求。

图源:江阴党建微信公众号

 
 
 

优服务,增强人才落户“归属感”

建立线上线下同步的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综合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解决人才安居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就学等需求,创优人才发展环境。建成10万平方米、804套人才公寓房,2017年以来累计发放优秀大学生租房补贴1638万元、高层次人才安家补贴968万元,全力解决人才“居”的后顾之忧。组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每年举办新年茶话会、HR人才沙龙、精英徒步赛、名医进企等活动50余场次,提升高层次人才在澄融入感和归属感。组建一级国资公司人才发展集团,打造集“人才招引、园区运营、创业投资、教育培训、公寓建设、综合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工作综合体。

 

(二)聚资金之力,注创新之水

 

近年来,江阴市主动链接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等专业金融机构,通过壮大基金规模、推动企业上市、创新金融产品等为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提供资金需求。

一是组建人才创投联盟,常态化开展科技人才项目路演活动,促进人才与资本零距离互动。依托专业机构运行人才科创天使基金,完善“政府引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拨、险、贷、投一体运行。江阴市高新区构建了涵盖企业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链条,与头部创投机构合作设立天使、VC、PE、Pre-IPO、并购等各类基金,总规模超80亿元,累计投资项目87个、投资总额35.21亿元,为不同阶段企业提供差异化、定制化服务。

二是充分利用二级资本市场融资,大力推动“江阴板块”持续扩容升级,截至2022年底,拥有上市企业达59家,其中境外上市21家、境内上市38家,累计实现直接融资超1100亿元。

三是围绕江阴先进制造业、智改数转等金融需求,持续深化科技金融创新,丰富“苏科贷”“锡科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引导金融机构简化抵押担保手续,截至2022年底,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贷款余额9625.13亿元,存贷比达1.26。此外,近三年来江阴市累计兑现产业扶持资金24亿元、为企业减税降费323.7亿元

图源:江阴党建微信公众号

 

(三)聚政策之力,增创新之势

 

近年来,江阴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的若干政策措施》《关于加快科创载体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意见(试行)》《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强市和创新型城市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科创江阴”建设三年行动、科技赋能楼宇三年行动等三年行动计划陆续启动,形成了对企业成长不同阶段、对产业发展不同时期、对人才引育不同类别全覆盖的创新政策体系。

此外,江阴市为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制定出台了《江阴市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和意见,对技术转移机构的业务范围、管理和扶持进行了明确,提出了从技术转移体系架构的构建、技术转移通道的拓宽、技术转移政策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建设全市技术转移体系,有力打通了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

 

 

02

 

围绕创新链

持续优化服务链

 

 

(一)搭科创载体,夯实创新“新基建”

 

近年来,江阴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四大战新产业和五个未来产业,持续建强创新平台,聚力打造“一湾一谷一区一港”(霞客湾科学城、绮山湖科创谷、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全域科技创新新空间。

一是构建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全周期创新载体链,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物理空间、配套设施、政策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支持,累计建成各类科创载体87万平方米,建有国家级孵化器和加速器4家、各级众创空间34家。

二是大力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发展平台,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正式启用,创新“南理工-江阴模式”,江南大学江阴校区加快建设,法尔胜泓昇集团获批建设江苏省高性能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建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院士工作站61家、博士后工作站58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95家、外国专家工作室61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350余个

图源:凤凰网江苏

 

(二)优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新活力”

 

近年来,江阴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一网通办”“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改革,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入选2021年中国营商环境百佳示范县市。

一是聚焦市场主体发展,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创新招商引商体制机制,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截至2023年上半年,市场主体总量达26.55万户,16家企业入围江苏民营企业200强,14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激发。

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荣获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构建了规范化、精准化信用监管机制,2022年,152家企业获评省级信用管理企业,各类示范创建总量位居江苏省同类城市第一

 

(三)推科技服务,积聚创新“新优势”

 

近年来,江阴市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四大战新产业和五个未来产业等创新需求,大力发展技术转移、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创业孵化等专业化和综合性科技服务,加快形成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服务体系,2023年1-5月,全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9.02亿元,同比增长19.6%,拥有科技服务机构28家。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助力创新生态持续向好,截至2022年底,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106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3.28件,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名单。

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创新,立足南理工工业互联网研究院、达索(江阴)创新中心,全力打造长三角(江阴)数字创新港,借助龙头企业数字平台打造示范性“工业大脑”,推动数字产业稳健增长,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突破630亿元

 

 

03

加快创新链

产业链双向融合

 

 

(一)打通双链“鸿沟”,加快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近年来,江阴市突出产业化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大力培育技术经纪(经理)人,建设科技服务平台,打造“创新研发—成果孵化—产业化落地”完整链条,推动一批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一是深入实施“霞客之光”创新攻关计划,围绕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卡脖子”等关键技术攻关需求,单个项目最高给予1000万元支持,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力度,2022年实施“揭榜挂帅”项目88个,获批省级科技项目立项11个,专项支持资金8747万元。

二是持续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与清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金属研究所等大院大所合作,依托江阴“科技大市场”,促进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院所智力服务精准对接,加快科创“金种子”在江阴开花结果,已建成校企联盟493家,培养技术经理人563名,其中持证技术经理人362人,2022年获省产学研合作项目1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超130亿元

图源:江阴市科技局

 

(二)加强双链“粘性”,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江阴市紧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不断壮大千亿产业集群规模,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培育科创企业,推动产业与创新共同演进。

一是打造专业化突出、特色鲜明的创新性主导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重要环节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成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江阴市武汉大学长三角科创中心、江阴(北京)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科创中心,不断加强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推进高端纺织服装、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产业创新转型、整合提效,引导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战新产业强链补链,推动5G通信、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五大未来产业有序建链、加速培育,基本形成“345”现代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达2473.63亿元,位列2022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第二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已达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二是大力培育科创企业。加强人才、资金、政策等创新要素支撑,不断强化创新载体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最优创新要素资源、创新服务环境向企业集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形成“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培育体系,2022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83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071家;截至目前,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雏鹰、瞪羚、准独角兽入库企业分别达203家、156家、8家,同比增长11.2%,位列无锡市第一

 

 

供稿部门:社科(战略)事业部二所

撰稿人:王庄、程润华

转载请注明来源

 

END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4年2月11日 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