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dy: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初释

B-Ready: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
新评价体系初解释
2003年起,世界银行开展“营商环境”(Doing Business,简称DB)调查,对各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环境开展评价。2021年9月16日,世界银行宣布终止DB项目,并表示将建立新的指标体系。2023年5月1日,世界银行正式发布了营商环境新评价体系的指导手册和方法指南。新体系定名为Business Ready,其基本思路、指标设置和评分办法均与DB有一定差别。
01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
新评价体系简介
B-Ready由发展经济学全球指标小组主持制定,制定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专家学者、社会团体、智库机构、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多方面意见。DB项目正式终止前,世界银行组织6位专家对该项目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全面评审,并提出10条具体改进意见(参见相关阅读:《从营商环境到宜商环境:世界银行新评价体系的由来和概况》)。指标小组充分吸收这些意见,于2022年2月发布新评价体系的初步概念性文件,当时新评价体系暂定名为“宜商环境”(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简称BEE)。之后,指标小组面向全球近200个经济体征求对BEE的反馈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确定了新评价体系。新体系最终命名为Business Ready,简称B-Ready,与英文“Be Ready”(准备就绪)谐音。
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B-Ready方法指南》,该项目将构建一个均衡的评价体系,考察并真实反映商业环境的各个重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B-Ready将既衡量个体企业经营发展的便利度,又评估私营经济整体发展环境;既考察企业面临的商业监管,又考量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供给;既收集“基于法规”的法律规定信息,又“基于事实”地考核法律规定实施情况;既提高不同经济体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又尽量保持单个经济体数据的代表性(参见图1)。

图1 B-Ready体系均衡性示意图
(来源:《B-Ready方法指南》)
02
B-Ready的指标设置
综合考虑指标领域的重要性、互补性和附加价值,B-Ready按照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在以下10个领域设置指标:企业开办、企业选址、获得水电气、劳动力、金融服务、国际贸易、税收、解决纠纷、市场竞争、破产(参见图2)。

图2 B-Ready指标领域
(来源:《B-Ready方法指南》)
每个领域内的指标分为三个维度,分别衡量商业监管、公共服务以及效率;每个维度内的指标又划归到不同的类别和子类别。以企业开办为例,该领域共有指标65个,其中37个属于“监管制度”维度,分别划归入2个类别、7个子类别;24个属于“公共服务”维度,分别划归入3个类别、8个子类别;4个属于“企业开办的实际效率”维度,划归入2个类别、4个子类别(参见表1)。每个领域的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具体指标的数据来源则由指标性质决定。
表1 企业开办指标分类
维度Ⅰ:企业开办监管(37个指标) |
|
1.1 |
企业开办监管质量(18个指标) |
1.1.1 |
企业信息填报(4个指标) |
1.1.2 |
实际所有人(5个指标) |
1.1.3 |
企业信息和实际所有人信息更新(4个指标) |
1.1.4 |
表格简单化和标准化(3个指标) |
1.1.5 |
基于风险的评估(2个指标) |
1.2 |
企业开办限制条件(19个指标) |
1.2.1 |
对国内企业的限制(9个指标) |
1.2.2 |
对国外企业的限制(10个指标) |
维度Ⅱ:公共服务数字化和初创企业信息透明度(24个指标) |
|
2.1 |
提供企业开办业务数字化服务(9个指标) |
2.1.1 |
企业和实际所有人信息存储(3个指标) |
2.1.2 |
初创企业信息处理(6个指标) |
2.2 |
企业开办业务线上线下服务衔接(6个指标) |
2.2.1 |
企业信息交换(2个指标) |
2.2.2 |
设置唯一企业ID(2个指标) |
2.2.3 |
企业ID验证(2个指标) |
2.3 |
线上信息可获取和信息透明度(9个指标) |
2.3.1 |
初创企业线上信息可获取(5个指标) |
2.3.2 |
一般企业信息可获取(2个指标) |
2.3.3 |
企业数据(2个指标) |
维度Ⅲ:企业开办的实际效率(4个指标) |
|
3.1 |
时间(2个指标) |
3.1.1 |
国内企业所需时间(1个指标) |
3.1.2 |
国外企业所需时间(1个指标) |
3.2 |
成本(2个指标) |
3.2.1 |
国内企业所需成本(1个指标) |
3.2.2 |
国外企业所需成本(1个指标) |
来源:《B-Ready方法指南》
03
B-Ready的评分方法
为使指标量化可比、并且能够同时反映“法规”和“事实”,B-Ready采取了更加复杂的新评分方法。每个维度总分为100分,但不同维度内指标的分数计算方式不同。
对于商业监管和公共服务两个维度的指标,首先研究每个具体指标是否具有企业弹性(firm flexibility)和社会利益(social benefits),并据此确定指标在企业弹性和社会利益两个方面获得的点数。其次,将单个指标的点数按照维度进行加总,得到该维度的总点数。最后,根据指标点数占总点数的比例设置指标分数,使得维度内所有指标分数合计为100分。
对于效率维度的指标,仍然采用前沿距离法,最佳表现得到满分100分,通过计算指标表现与最佳表现的差距决定指标得分。将各指标得分加权计算,得到该维度总分,权重根据类别数量、子类别数量及子类别下的指标数量进行分配。
世界银行将依据三个维度的评分情况计算每个经济体在每个领域的总得分,但尚未确定是否要计算经济体在所有领域的总得分。评价团队将在第一轮B-Ready评价数据收集完成后研究是否计算总分的问题,但即使计算总分,也不计划据此对各经济体进行排名。
04
B-Ready和DB的主要区别
相比于已经终止的DB评价体系,B-Ready在评价范围、数据收集方法、主要领域、指标设置、评分方法、评价对象、评价周期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别。总体而言,DB主要考察中小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B-Ready则注重对影响整个私营部门的商业监管、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的综合评估。具体到每个方面,新旧两个评价体系的主要区别见表2。
表2 B-Ready与DB的主要区别
|
DB |
B-Ready |
评价范围 |
聚焦于企业面临的商业监管负担,对公共服务有一定涉及 |
兼顾商业监管、涉企公共服务供给,力争实现三者均衡 |
数据收集 |
部分指标仅考察法律规定,剩余指标仅考察实际情况; 数据主要通过专家咨询收集; 广泛应用假设案例法,对假设案例的条件有严格限制 |
指标数据兼顾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同时兼顾监管制度和公共服务; 基于事实的数据通过专家咨询和企业调查两个渠道收集; 采取假设案例法时,对条件的限制有所放松 |
主要领域 |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选取领域,但未实现全覆盖 |
按照企业生命周期选取领域,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
指标设置 |
指标大致可分为商业监管效率和商业监管质量两类,但部分领域并未按此分类; 指标与案例研究的前提假设联系紧密,代表性不够强 |
所有领域均由以下三个维度的指标组成:监管制度、公共服务和效率; 对假设案例的前提条件有所放松,指标能够更好反映经济体的实际情况 |
评分方法 |
通过评分和排名对经济体营商环境进行评估; 注重整体排名,以此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并推动改革 |
指标可量化; 对于单个领域里的指标,对指标的企业弹性和社会利益进行赋分; 对领域里的所有指标进行累加,从而计算出领域得分; 主要目标是推动改革,但将尽量避免在经济体引起“排名潮” |
评价对象 |
对191个经济体的主要城市开展评价,其中11个经济体有两个城市纳入评价对象中 |
覆盖尽量多的经济体,并在每个经济体内覆盖尽量多的城市; 同一次评价中,不同领域的评价对象覆盖面可能有所不同 |
评价周期 |
每年一评 |
对于采用专家咨询法开展评价的指标,每年一评; 对于采用企业调查数据的指标,每三年开展一次企业调查 |
来源:《B-Ready方法指南》
05
B-Ready实施计划和关注点
世界银行计划对约180个经济体开展B-Ready评价,但由于这一体系需要实施广泛的企业调研,第一轮评价将在三年内逐步开展。2023-24年对54个经济体开展评价,中国香港将在此轮接受评价。2024-25年对约120个经济体进行评价(包括前一年的54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将作为三个经济体在这一轮接受评价,内地参评城市尚未公布。2025-26年评价对象数量将增加到约180个。第一期评价报告计划在2024年春天发布。
总体而言,B-Ready评价体系着眼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和政策落实,指标设置更加均衡全面,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多样,并且可能将更多城市纳入评价范围。对于评价城市选择、评价实施情况和后续报告的发布,我们将持续关注。
主要参考文献
the main references
《B-Ready Methodology Handbook》(《B-Ready方法指南》),B-Ready team,2023.5.1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