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客运站该走向何方?——现状、案例与对策分析

汽车客运站该走向何方?
——现状、案例与对策分析
近年来,随着高铁网络化、网约车普及化、私家车普遍化的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旅客数量、经营效益呈现显著减少趋势,广州、深圳、上海及合肥等重点城市汽车站陆续出现整合关停现象,三四线城市则更为明显,汽车客运站经营面临转型求生存难题。全国已有多地客运站积极应变、创新求变,涌现出“客运+旅游”“客运+物流”“客运+商业”等模式。2023年7月,交通运输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快推动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保障道路客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汽车客运站保障出行服务功能仍不可或缺,同时转型发展也势在必行。本文拟厘清我国汽车客运站经营现状及问题,总结分析部分地区汽车客运站转型的成功案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各地探索汽车客运站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01
汽车客运站的
经营现状与问题
(一)客运结构:
公路客运规模下降、但仍占主导地位
从客运量来看,2013-2022年,我国公路客运量呈现持续负增长态势,铁路及民航客运量在2013-2019年期间保持稳定增长,其对公路客运的替代效应逐渐增强。但公路客运总量依然排在首位,其主导地位尚未改变。

图1 2013-2022年我国铁路、水路、公路、民航客运量变化
从客运市场分担率来看,公路客运市场分担率由2013年的87%下降至2022年的63.5%,但仍占主导地位,铁路、水运、民航客运市场分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铁路客运上升幅度较大。

图2 2013-2022年我国四种客运方式的市场分担率变化
综合来看,公路客运规模逐年下降但其主导地位在短期内不会转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铁路网特别是高铁网日益织密和私家车加速普及等对公路客运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高铁区域布局不平衡、铁路运力有限、客流的季节性特征以及公路客运在短途运输上的便捷灵活优势等因素有利于维持公路客运的主导地位。
注:图1、2数据来源于2013-2022年《中国统计年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
(二)运营载体:
客车、车站与线路均显著下降
从客车数量看,在公路客运量逐年下滑的影响下,2013-2022年,我国公路营运载客汽车从85.26万辆动态下降至55.42万辆,累计降幅超30%,客位数从2170.26万下降至1647.24万,缩减超20%。
从车站数量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以来,全国共有近500个汽车客运站被关闭或停业,并以东部地区为主,特别是近三年,我国汽车客运站出现“关停潮”,上海、深圳、广州、合肥等多个重点城市部分客运站相继合并或关停,部分老牌车站也未能幸免。
从运营线路看,出行方式选择的多元化及出行需求的变化会带来汽车客运站对运行线路的优化调整,例如,宁安客专开通前后,安庆至南京的直达班次由5班/日逐步缩减至现在的零班次。
专栏:部分重点城市汽车客运站发展现状
上海市。以长途客运南站为例,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最高一天发送1400班,客流高达5.8万人次。自2013年起载客量以每年15%的速度下跌,六年时间内载客量下降一半,2019年日发班次为688班,客流下降至1万人。截至2023年上半年,长途客运南站日发班次约200班,客流在2000人左右,平均每班次载客量仅10人。上海长途客运站经历关停并转,其从30多家缩减至当前的22家,数量近乎腰斩。
深圳市。2013年春运期间,深圳市道路客运量高达483.5万人次,高峰期日发班车高达8790班次。2014年,全市汽车客运站数量达到51家,是有史以来的最高峰。2018年,全市41个汽车客运站设计日均旅客运输量35万人次,实际日均旅客运输量4.49万人次,客运场站平均利用率仅13%。自2020年以来,有15家客运站关停,3家客运站降级改造。截至2023年6月底,全市共有汽车客运站16家,其中正常运营13家,暂停运营3家。
广州市。自2019年以来,广州中心城区已有多家客运站相继停运,包括越秀南客运站、广州罗冲围客运站、广州汽车客运站(流花车站)等。以越秀南客运站为例,其始建于1950年,曾最高发送班车500班次/日,最高发送旅客13000人次,2019年5月停运前日均发送旅客仅约1000人次,客流量断崖式下降是其关停的主要原因。截至目前,广州市内客运站仅剩12家。
合肥市。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合肥汽车站(明光路)、合肥汽车客运西站、合肥南门换乘中心等多个汽车客运站暂停运营或关停倒闭。2013年,合肥市公路旅客运送量达3.7亿万人次,2019年其公路旅客运送量仅剩6652万人次,下降幅度超八成。
(三)经营效益:
普遍收不抵支导致经营难以为继
一方面,客流量的锐减以及票价的调低会直接导致汽车客运站收益下降;另一方面,汽车客运站用油成本、资产设备折旧与维护成本、员工工资等经营成本不断上升,两者共同导致多数汽车客运站长期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截至2022年底,全国二级以上汽车客运站2800余个,客运业务普遍收不抵支,其中仅约20%通过“以商养站”方式实现盈亏平衡。
(四)社会影响:
带动就业市场发生变化
行业就业规模下降。从行业整体看,受公路客运发展下滑影响,公路运输业从业人员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2013年的380万余人次下降至2022年的330万余人次,累计下降13.3%。从汽车客运站看,受关联影响,客运站相关从业人员也相应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例如,四川省攀枝花市汽车客运中心职工由100多人精简至不足40人;2016-2021年,浙江省公路客运驾驶员及乘务员分别由3.7万人、0.8万人下降至2.5万人、0.1万人。
转岗就业需求增加。退出公路客运运输行业的劳动力群体存在强烈的转岗就业需求,增加了其他行业就业市场竞争性,同时客运驾驶员、乘务员职业将面临消失的风险。例如,部分司机转向从事旅游班车驾驶、汽车维修、道路保洁等其他职业。
02
汽车客运站转型的新案例
面对收不抵支的经营困境,全国不少汽车客运站积极求变、创新应变,因地制宜探索出转型路径,形成较为成熟的发展模式。
(一)无锡市:
“数字服务+优化服务”模式
近年来,无锡市汽车客运线路数量与客流量均急剧下滑,对此,无锡市开始探索汽车客运站转型之路,形成“数字服务+优化服务”转型模式。
主动优化客运服务。积极探索客运小型化运营模式,以18座小车替换原本50座大巴,在降低运输成本的同时,也大幅提升了乘客乘车体验。改变原来人车站到站的出行方式,在无锡市内三处客流集散地设立停靠点,最大限度方便市民出行。推出班车客运定制服务,主动对接周边景区、机场、高铁站、医院等,为看病就业、出行游玩等旅客群体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定制化服务。
推行“数字客运”服务。依托“巴士管家”打造手机购票APP客户端,为汽车站联网售票开启新纪元。一方面,乘客可通过APP客户端查询省内各地客运班次信息,实现本、异地联网购票。另一方面,无锡市着力改变客运场站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缩减检票、候车等服务设施规模,优化安检、候车、发车、停车等功能区划分,以数字化服务提升站内出行旅客的服务体验。
(二)盘锦市:
“以主带副,以副养主”模式
近年来,辽宁盘锦市客运站客源、营收断崖式下降,对此,盘锦市汽车客运站主动谋求转型,形成“以主带副、以副养主”的发展模式。2022年,在客运市场低迷的情况下逆势增长,实现盈利。
开发新型商业业态。通过优化车站资源配置,发展特产门市店、汽车修配厂、旅行社等经营业态,开发形成“客运站+商业”新型业态。以车站内“辽品汇”店铺为例,该家特产门市以盘锦大米、碱地柿子、蟹黄酱、稻米油、海鸭蛋等几十种品质优良特产吸引了大量的旅客前来消费,2022年实现销售额近600万元。
开拓物流业务。通过整合、改造现有客运线路、车辆,盘锦市汽车客运站对当地301个村庄驿站进行联通,成功打通基层农产品运输线路,让近百种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既带动了“客流”,也盘活了“物流”。
(三)苏州市:
“功能转型+资源盘活”模式
面对汽车客运量的急剧萎缩,苏州市主动求变,将苏州汽车客运站功能进行调整,探索“功能转型+”模式,有效实现了汽车站存量房产及土地资源的综合开发。
转变汽车客运站服务职能。2020年以来,在保留运输基本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将长途班线客运站调整为集旅游换乘、旅游集散、旅游咨询、旅游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区旅游换乘P+R停车场,内部原先长短途班线全部迁移至其他车站,有效推动汽车客运站实现职能转变。
持续盘活汽车站“过剩”资源。在保留汽车站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通过改造重建将市区多个汽车场站“翻新”为文旅产业园、创业园、智能交通科创园等载体,有效盘活了汽车客运站“过剩”资源。例如,原苏州汽车北站提档升级为集文旅消费、数字文创、文化交流、商务办公、数字科技、商业配套为一体的文旅产业园,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点。
(四)广州市:
“公共交通综合服务体”模式
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汽车站转型发展之路,依托汽车客运站场站资源,坚持立足主业,积极发展商业购物、旅游服务、汽车能源等业务,将汽车客运站打造成多功能城市公交综合服务体。
发展多元化客运业务。优化客运班次以满足旅客需求,创新性推出“车票+旅游景点门票+住宿”组合产品,涵盖定制旅游、特产销售、代订高铁票、绿色通道接送站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旅客的出行体验。合理布局停靠站点,陆续推出道路客运招呼站、定制班车服务,持续实施班车小型化改造、网约车运能引进等措施,不断提升客运、公交站场客源吸附力。打造便利零售、咖啡书店、自助售卖机、网上商城等商业载体,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推出“巴士畅捷”和“中客驿家”公交商业零售服务品牌。
拓展汽车能源补给服务。以海珠客运站为例,该站积极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其配套服务,持续推进充电桩、自动洗车位、司机休憩服务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满足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汽车清洗及司机休憩需求。当前,海珠客运站日充电量达2.95万度、611台次,15分钟内便能轻松完成车辆清洗,并配备相应的娱乐休息设施,为旅客提供了便捷服务。

图源:公共交通资讯微信公众号
03
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
的对策考量
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需求日益迫切。在汲取无锡、盘锦、苏州、广州等地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经验基础上,从整合资源、创新产品、提升服务、功能转型、政府支持等方面考量推动我国汽车客运站转型发展的对策。
(一)推进资源整合,优化客运站点布局
结合城乡空间结构、人口分布、客运主要流量流向和出行需求特点,统筹优化汽车客运站空间布局、等级结构和功能。
一是对存量车站进行优化整合。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裁撤、合并部分客流量较小的客运站。按照合理适用、应急有备的原则,适度缩减售检票、候车等服务设施设备规模,优化车站内部功能分区。支持客运站按需降低级别或转化为便捷停靠点。
二是审慎新建等级客运站。科学研判新建等级客运站的必要性,尽量打造与火车站、机场、客运码头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
三是合理新增便捷停靠站点。借鉴无锡、广州等地做法,支持客运站在区域内公交站点、轨道站点、高校、医院、产业园区、景区等客流密集区合理布局停靠点。
(二)创新客运产品,拓宽车站增收渠道
结合出行需求的变化,充分挖掘新的运营空间,不断创新客运产品,拓宽汽车客运站增收渠道。
一是挖掘新的运营线路。针对目前高铁尚未覆盖全部县城的实际,围绕短期内暂无通高铁可能的县城客流需求开辟或增加运输能力。结合综合客运枢纽打造,围绕换乘需求及季节性客流变化,合理新增或调整相关线路运力。
二是探索新的运营模式。借鉴无锡、广州等地做法,探索推行班车小型化运营模式,支持客运站与旅行社、大型企业、政府及事业单位合作,推出旅游班车、企业班车、会议班车、政府班车等定制化客运。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实施契机,推进长途客运班车的公交化改造,发展城际公交。
(三)提升客运服务,助力车站降本增效
以增强乘客出行舒适体验为导向,不断改善提升客运站综合服务水平,助力车站降本增效。
一是大力推行数字化服务。借鉴无锡等地做法,持续深化联网售票、电子客票普及应用,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检票、安检、候车等流程效率。
二是不断提升车站候车环境。提档升级车站内休息座椅、饮水设备、卫生间、宣传牌、指引标识等硬件基础设施。强化从业人员服务意识及技能培训力度,利用闲置空间,推出完善孕妇、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特殊服务。
三是创新优化运输服务。鼓励各客运站根据各班次上座率、客流集中度、路网通达性等动态优化设计运输线路,实现安全合法合规前提下的时间最优。支持有条件的客运站针对短途运输实施新能源客车替代计划。
(四)坚持因地制宜,探索车站功能转型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采取功能分区改造或闲置空间综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客运站由单一运输功能向等“车站+”复合功能转型。
一是发展“车站+汽车后市场”。借鉴广州海珠客运站等地做法,支持客运站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提供夜间时段充电托管服务,保障全城新能源车辆充换电需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客运站拓展汽车维修、美容、租赁及机动车驾培等服务功能。
二是发展“车站+物流”。借鉴盘锦等地做法,整合城区及乡镇客运站,拓展布局快件寄递、货运物流等功能,打造“一站多能”的客货邮融合站点。
三是发展“车站+旅游”。借鉴苏州、广州等地做法,引导客运站与旅行社加强合作设立旅游集散中心,提供票务预订、旅游换乘、旅游咨询等综合服务,构建以客运站为中心的旅游直通车网络。
四是发展“车站+商贸”。借鉴盘锦、广州等地做法,鼓励客运站利用闲置空间资源布局特产门市店、文创产品展销店、便利服务店等商业模块。
五是推进整体综合开发。借鉴苏州汽车北站等地做法,支持将已闲置且有条件的客运站整体改造为文创产业园、创业园、科创园等,实现“过剩”资源盘活利用。
(五)加强多方支持,营造良好转型环境
围绕资金、就业等关键点,不断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为客运站成功转型运营提供良好环境。
一是强化资金支持。积极争取客运站履行安检、反恐防范等公益性服务以及按政府要求开展的设施设备购置维护、人员投入等支出的财政资金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针对客运站改造转型的贷款产品。
二是强化就业支持。积极搭建专项招聘会等各类平台,加大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物流、邮政快递等适任岗位对客运转岗人员的倾斜力度。

供稿部门:社科(战略)事业部·执行二所
撰稿人:洪程程、程润华、王庄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