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安徽16地市2024年GDP排名来了
(注:铜陵为政府工作报告数据,其余地市均为当地统计局发布的经济运行数据)
01
谁显得更强?
亳州反超宿州,六安正在逼近蚌埠
2024年,安徽16地市GDP总量排位格局稳中有变,腰部地市竞争激烈。从GDP总量来看,2024年16地市GDP总量可分为“10000亿——5000亿——4000亿——3000亿——2000亿——1000亿”六大梯队。合肥依然一马当先领跑全省,再跨一个千亿台阶,总量达到1.35万亿元,在全国城市GDP排名从去年20位前进至第19位。芜湖成功突破5000亿大关,填补了过往5000亿至10000亿元规模城市的持续“断档”,滁州也在4年内再跨一个千亿台阶,跃升至4000亿元,正在奋力进入5000亿“俱乐部”。“3000亿”梯队是阜阳与安庆,阜阳经济总量超过3500亿、安庆突破3000亿大关。“2000亿”层次足足有6个地市、竞争最为激烈,宣城首次进入2000亿行列。与2023年相比,今年芜湖、滁州、安庆、宣城都顺利跨过了新的千亿台阶,经济总量超过3000亿和2000亿的地市成功“扩容”,分别达到了5个和11个,全省区域经济总量梯队更趋合理。

图 1 2024年安徽16市GDP总量分布格局
细究各地市的GDP排名变化,“2000亿”行列的竞争格局可谓“千帆竞发”。相较2023年,今年GDP总量排名的7-8名发生了对调,亳州成功反超,这在全省地市普遍保持较高增速的情况下实属不易。不过亳州、宿州的GDP总量差距依然不大、仅为64.3亿元,此外六安和蚌埠、淮北和铜陵、池州与黄山间的总量差距也不足百亿元,尤其是六安,作为“追兵”,与蚌埠的总量仅相差不到6亿元,赶超势头迅猛,未来16地市的发展格局仍将充满悬念。
谁跑得更快?
8市增速突破6%
2024年经济增速前三甲分别是铜陵(6.5%)、芜湖(6.4%)、池州(6.3%),还有合肥(6.1%)、马鞍山(6.1%)、阜阳(6.0%)、安庆(6.0%)、亳州(6.1%)共8市增速突破6%,较2023年增加了4个地市。而与全省经济增速5.8%相比,共有9市成功跑赢全省平均增速。

表 2 2023—2024年安徽地市经济增速前三名
全省共有7个地市2024年GDP增速超过2023年,分别为黄山、铜陵、芜湖、马鞍山、合肥、安庆、阜阳。其中黄山、铜陵、芜湖增速上升超过0.5个百分点,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显著。

表 3 7地市2024年GDP增速上升情况
高增速背后的高质量发展密码是什么?可以说,各地的GDP高增速,离不开新质生产力动能引擎的激活以及优质要素资源的高效集成配置,在经济指标层面则主要反映为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有效投资的提质增量。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多个地市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指标上实现了领跑。
新兴产业动能的激活、企业梯队的培育壮大是支撑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与支柱。例如,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2.2%,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9.2%,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光伏等外贸“新三样”进出口增长112%,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家。池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9%、增速位居全省第2位,战新产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5%、11.6%。亳州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0.2%,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1%、高于规上工业7.9个百分点。安庆汽车及零部件、化工及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4%和17.5%,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实现“零的突破”。
有效投资的持续扩大、重大项目的系统谋划是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推动力,多个地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等指标上实现了对全省平均水平的大幅领跑。如芜湖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93个、总投资超千亿元,新开工制造业投资增长42.4%。池州制造业投资连续7个月保持20%以上增长,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88个、到位资金760亿元,共210个招商项目开工建设。亳州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积极谋划重点项目983个、总投资4862亿元。
03
如果要在16个地市中选出表现最突出的“第一名”,铜陵绝对数今年最具竞争力的选手之一。据统计,目前铜陵至少拿下了5个“全省第一”,其中6.5%的GDP增速位居第一,创近年来最好位次。
头号“功臣”显然是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重大项目带动。铜陵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催生了诸如动力电池、半导体产业等新增长点,国家先进结构材料产业集群营收增长超15%,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值跨上百亿台阶,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超80%、居全省首位。狮子山高新区、义安经开区均进入省级开发园区30强,其中狮子山高新区连续3年上榜。产学研技术合作加速推进,2024全年获省科技创新攻坚计划立项10项、居全省第3位,仅次于合肥、芜湖,年内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4家。
支撑产业发展的是一系列重大项目攻坚战果。铜陵抢抓“两重”“两新”政策机遇,坚持招商引资“源头工程、首位工程、长期工程”,推动重大项目“能早则早、能快则快”,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451个,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6个,参加省开工动员项目开工率、纳统率、投资完成率位居全省前列。
资本市场“铜陵板块”持续扩容提质。铜陵大力实施企业上市“登峰行动”计划,铜冠矿建成为省属国有企业登陆北交所第1股,小菜园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全市上市企业总数达13家,稳居全省第4。
进出口市场是铜陵另一大亮点。铜陵强化铜陵有色、旭创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激发外贸市场增长活力,积极参与“徽动全球”出海行动,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RCEP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20%、32%,铜陵港集装箱吞吐量、外贸进出口吞吐量分别增长25.6%、25.4%,连续两年进入内河亿吨大港行列。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16地市经济总量续势攀升、支撑全省“三个往前赶”(即“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经济增速在长三角地区往前赶、各省辖市经济总量在全国往前赶”)目标实现的重要一年。相信各市在新的一年展现更大作为、取得更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