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到的“具身智能”是什么?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具身智能”作为一个新名词出现在了报告里。"具身智能"作为全新概念首次通过报告跃入公众视野,标志着人工智能从虚拟算法向物理实体融合的战略级技术范式转移,这一认知革命正引发社会各界对"智能体进化路径"的深度探讨。
那么,什么是具身智能?它与我们熟悉的机器人有什么不同?未来,它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一、具身智能的核心内涵解析
首先来说一下什么是具身智能。具身智能(Embodied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发展方向,它强调智能行为源于“身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而不仅仅依赖大脑的运算。这一观点挑战了传统人工智能(AI)主要依赖符号处理和数据计算的方式,强调智能必须具备物理载体,并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决策。
 

具身智能的核心内涵:

1.具身性(Embodiment)

- 物理结构是基础:机器人的身体设计(比如关节数量、传感器位置)直接影响它能做什么。就像人类的手有5根手指才能灵活抓握,机器人的手臂关节越多,动作就越精细。  

- 身体与智能联动:机器人的身体结构不仅影响动作,还会改变它的“思考方式”。例如人形机器人的7关节手臂,不仅让它能伸得更远,还会自动调整抓握策略(比如握杯子用轻力,搬箱子用大力)。  

2.情境化学习(Situated Learning) 
- 向真实世界学:机器人不是靠背说明书,而是通过亲身尝试学习技能。就像孩子学走路会摔跤,扫地机器人撞到家具后会记住障碍位置,下次绕开走。  
- 越用越聪明:一台工厂机械臂经过上万次抓取训练后,抓鸡蛋的力度误差能从捏碎10个降到几乎零失误。 
3.感知-行动闭环(Perception-Action Cycle) 
- 眼疾手快:机器人能像人类眨眼反应一样迅速行动。自动驾驶汽车每秒扫描环境100次,发现危险时0.1秒就能刹车(比人类快3倍)。  
- 用身体感受世界:当四足机器人踩到沙子,脚底的传感器会立刻感知地面松软,自动调整腿部力量防止下陷。  

4.具身认知延展(Extended Embodied Cognition)

- 全身都是“大脑”:智能不只存在机器人的主芯片里。机械手的每个触觉传感器都能独立判断物体形状,就像人类手指不用等大脑命令就能避开高温。  

- 环境也是工具:无人机在楼宇间飞行时,会把墙壁当作导航标记(就像人类用路标认路),即使没有GPS也能精准到达目的地。  

用一句话来解释,就是具身智能让机器人像生物一样,通过身体感知世界、在实践中学习成长,最终做到“眼观六路,手到擒来”。

 

二、具身智能与传统AI及传统机器人有何不同

对比维度

具身智能

传统AI

传统机器人

核心原理

交互驱动(实时环境适应)

数据驱动(文本/图像处理)

交互驱动(实时环境适应)

典型案例

宇树H1/波士顿动力Atlas

Deepseek/ChatGPT

汽车工厂焊接机械臂

环境适应性

开放动态环境(如灾难救援)

仅限结构化数字环境

仅限结构化数字环境

感知能力

视觉+触觉+力觉+本体觉

单模态(如仅视觉)

视觉+位置传感器

学习方式

仿真训练+物理试错

大数据训练

人工示教(精确编程)

核心优势

人机协作与复杂决策

信息处理与生成

高精度重复劳动

 

三、具身智能对生活的影响

当你在春晚舞台看到机器人灵动扭动秧歌时,或许未曾意识到:这些名为"宇树H1"的表演者,正以每秒20次的关节姿态调整(精度达0.1毫米),悄然揭开了具身智能时代的序幕。作为中国首个突破运动控制瓶颈的通用型机器人,它们不仅能复现人类舞蹈动作,更能通过触觉反馈感知地面摩擦力变化,在木质舞台与瓷砖地面的转换中实时调整重心——这种环境自适应能力,正是具身智能区别传统工业机器人的革命性突破。

图片来源:宇树科技

真实场景中的具身智能实践,例如:
1. 家庭服务革命  
-Robot扫地机器人  

这款智能扫地机就像长了"电子眼"和"触觉神经":通过摄像头扫描房间布局(误差不到一枚硬币厚度),还能用传感器分辨地毯和地板(准确率超99%)。遇到不同地面时,吸力能自动从微风级调整到飓风级,清洁效率比老款提升三分之一以上。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它的"手指"比人类更灵敏,装着能感知羽毛轻拂的触觉传感器。无论是拿生鸡蛋不捏碎,还是把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力度控制误差不到3%,相当于专业厨师捏寿司的精准度。  

2. 医疗精准化突破  

-手术机器人

医生通过这个"机械手"能做头发丝级别的手术:它的机械腕关节比人类手腕更灵活,能完成直径0.3毫米血管的缝合(相当于缝合半根头发的粗细)。内置的安全系统能在千分之一秒内感知到异常,把手术风险降到十万分之七。  

-智能外骨骼

截瘫患者只要动动肌肉,这个"机械腿"就能读懂身体信号。从想站起到抬腿走路,反应速度比人眨眼还快(0.1秒),还能根据路面自动调节支撑力度,就像给腿装上了智能导航。 

3. 工业生产力跃升  

-仓库搬运机器人

这个"钢铁搬运工"看得清、拿得稳:用3D视觉识别货箱位置(误差不到米粒大小),吸盘能轻松抓取从手机盒到冰箱的不同物品。每小时能搬1600箱货物,且每万次搬运中损坏不到1件,比人类搬运工效率高12倍。  
-精密装配机器人
在手机生产线,这对"机械手"配合得比人类更默契:装指甲盖大小的零件时,双手同步精度达到头发丝的1/3粗细,把精密元件的安装合格率提升到近乎完美(99.99%)。  
4. 城市治理升级  
-酒店服务机器人

在人来人往的酒店走廊,这个"送货员"能像老司机般灵活穿梭:用激光眼扫描环境,遇到突然出现的客人能在0.2秒内刹车转向,送货成功率超过99%,比人类服务员更守时。  

-应急救援无人机

地震废墟中的"生命探测器":带着热成像仪和机械臂,能在倒塌建筑中持续工作18小时。既能发现体温微弱的幸存者,又能用"机械手"移开砖块,相当于给救援队装上透视眼和第三只手。  

来源:安策智库新媒体编辑刘思成综合
 

 

 

浏览量:0
创建时间:2025年3月12日 14:12